索引號: | 14252575/2024-00103 | 信息分類: |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環境監測、保護與治理 / 意見 |
發布機構: | 市生態環境局 | 發文日期: | 2024-06-07 |
文號: | 連環函〔2024〕36號 | 主題詞: | |
信息名稱: | 對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第43140號提案的協辦意見 | ||
內容概覽: | |||
時效: | 有效 |
市發改委:
經研究,現對致公黨提出的“關于強化生態海洋牧場建設,大力發展‘藍碳’海灣海洋經濟的提案”提出如下協辦意見,供你單位答復委員時參考:
“藍碳”海灣海洋經濟是全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部分。多年來,我局全力支持“藍碳”海灣海洋經濟發展:一方面,針對海洋污染不斷加重影響“藍碳”海灣海洋經濟問題,堅持陸海統籌、綜合治理。實施入海河流“減污降氮”,印發12條入海河流“一河一策”總氮治理與管控方案,投資50億元實施重點工程356項,全市12條入海河流總氮濃度與2020年相比下降15.6%;印發《連云港市近岸海域污染物削減和水質提升工作計劃》,明確年度20項污染物削減工程,總投資16.24億元,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削減量分別為2622.62噸、689.27噸、130.66噸,超過省定目標35%、21%、129%。加強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398個入海排污口共完成整治378個,完成率95%,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近岸海域優良海水比例春、夏、秋季分別為90.5%、100%、100%,年度平均為96.8%,高于年度考核目標17.1個百分點,為沿海三市最優,也創有監測數據以來最高。另一方面,統籌協調涉海工程生態補償資金,用于漁業資源養護,2023年,共放流黑鯛、三疣梭子蟹、中國對蝦等共計17.9億尾。隨著海水水質的改善及增殖放流效果凸顯,我市近岸海域生物多樣性逐年提高,浮游生物、底棲動物多樣性評價均為豐富,灰海豚、偽虎鯨、卷羽鵜鶘等國家級保護動物紛紛現身連云港市近岸海域。浮游植物香農威納多樣性指數由2020年的2.06提高至2023年的3.64,評價結果由較豐富升為豐富;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由1.91提高至2.93,評價結果由一般升為較豐富;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指數由3.12提高至3.72,保持豐富并升高了19.2個百分點。同時根據調查,連云港市近岸海域2023年平均漁業資源密度為80103尾/平方公里,平均漁業資源量為1432.9千克/平方公里,較2022年分別上升了1.0倍和1.6倍,主要優勢種有青鱗小沙丁、小黃魚、矛尾復蝦虎魚、火槍烏賊、斑鯽、三疣梭子蟹、日本蟳等。水質改善及生物多樣性的提高,為“藍碳”海灣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下一步,我局將根據委員提出的意見建議,結合我局職能實際,進一步支持服務好全市“藍碳”海灣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堅持陸海統籌強化源頭治污
重點推進主要入海河流總氮治理與管控,全面實施入海河流“一河一策”總氮治理與管控方案,加快推進各項減排工程項目,對月度總氮超標的入海河流深入開展溯源排查,明確整改措施并強化落實。統籌推進入海排污口取締、合并和規范,推進規模化養殖排口“多口合一”,重點推動連片100畝以上池塘養殖尾水治理和入海溝渠“除黑消劣減氮”,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行尾水資源化利用,切實減少污染入海,不斷提升近岸海域水質。
二、加快推進“藍灣”基礎設施升級
針對部分漁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運管體系建設滯后,權責不清的問題,充分發揮市灣長辦牽頭作用,編制印發《連云港市2024年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點》《連云港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動實施方案》等文件,以聚焦美麗海灣建設為工作主線,加強贛榆區宋莊鎮、柘汪鎮、灌云燕尾港等漁港碼頭環境整治力度,建立健全漁港碼頭環境管理制度,開展漁港碼頭廢舊船舶、廢棄漁具整治等專項行動,規范船舶污染物接收、轉移、處置工作,完善污水、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嚴禁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海。
三、主動做好重大項目跟蹤服務
圍繞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強化主動作為、靠前服務,切實做好環評審批等服務。認真落實生態環境部等8部委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創新大型養殖工船、深遠海網箱養殖、南極磷蝦加工等項目服務。落實綠色金融激勵政策,用好“環保貸”、“環保擔”,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海洋經濟發展。
四、開展海洋碳匯試點評價
開展海洋碳匯本底調查,探索我市海域藻類和貝類海洋碳匯監測方法,開展海洋碳匯監測,為后期我市開展藍碳交易提供技術支撐。
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
2024年6月7日
聯系人:劉建茹
聯系電話:1895125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