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14252575/2019-00064 | 信息分類: |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其他 / 通知 |
發布機構: | 市環保局 | 發文日期: | 2019-07-08 |
文號: | 連環函〔2019〕87號 | 主題詞: | |
信息名稱: | 對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8385號提案的答復 | ||
內容概覽: | 關于加快構建“灣長制”框架下的生態文明新格局的提案答復 | ||
時效: | 有效 |
宋玲利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快構建"灣長制"框架下的生態文明新格局的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視,細致研究,會同市農業農村局、水利局和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協辦意見,現答復如下:
"灣長制"是我國在陸海統籌下創建海洋污染治理和海洋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實現海灣環境管理的制度創新,我市有幸成為首批五個試點地區之一,承擔起為全國推行灣長制探索路徑、積累經驗的光榮使命。我市把海洋作為全市發展的根本依托和最大優勢,全面、深入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根據《連云港市海州灣"灣長制"實施方案》要求,圍繞保障生態安全、保護資源、防治污染、治理環境、修復生態等重點領域,以更有效的制度、更健全的機制、更扎實的舉措,統籌海域使用、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治理,切實維護海州灣健康生命,努力構建"灣長制"框架下的生態文明新格局。
一是進一步完善海洋環境監測體系。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水生態環境監測站網建設,在主要入海河流、敏感海域布設水質在線監測設備,實時監測水質變化。同時建立水環境管理平臺,對水質監測結果進行分析評價,提升水環境預警能力。截至目前,我市已經在朱稽河、范河、沙汪河、薔薇河、燒香河等12條入海河流考核斷面和6個地表水國考斷面全面建立了水質自動監測站。同時在秦山島海域、徐圩港區等海域建設海水水質自動監測站。下一步,我市將繼續落實《江蘇省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辦法(試行)》,配合做好省水環境自動監測管理和技術體系建設,完善全市地表水環境監測網絡,2019年新建省考斷面水質自動站4處,定期向各縣區政府通報預警信息;完成水環境監測系統軟件開發,實現對河流、飲用水源地、城市黑臭水體、地下水、近岸海域、海洋監測點位/斷面監測數據的統一管理,實現海洋環境在線監測數據平臺聯網和應用,為海洋環境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二是持續開展海洋生態整治修復。近年來,我市圍繞"藍色海灣""生態島礁"建設,投入2.3億余元實施了秦山島、竹島、連島、羊山島、連云新城臨洪河口等海島和岸線修復示范工程。秦山島通過兩期整治修復項目的實施,海島岸線、山體得到有效修復,供水、供電得到有效保障,島上生活廢水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植被恢復及綠化成效顯著;連島大沙灣沙灘得到徹底整理、修復與養護、山體滑坡得到有效治理;連云新城臨洪河口完成1936米岸線整治及堤頂綠化。通過實施以上整治修復項目,累計修復岸線10余公里、人工清危1萬余平米、回補海沙面積18萬余平米,完成綠化面積16余萬平米,我市海域和海島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得到進一步提升。2019年4月13日,自然資源部、財政部聯合在北京組織開展2019年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實施方案競爭性評審,我市是全國10個入圍城市之一,是我省唯一獲批城市,此項目共包含連云新城岸線整治項目、臨洪河口濱海濕地修復項目、耐鹽植被的培育與馴化、生態環境監測與評估四項實施內容,將建設生態化海堤和人工沙灘各6公里、生態廊道53公頃、修復濱海濕地533.3公頃。通過項目實施,將有效改善連云新城岸線、濕地生態功能退化、濱海景觀效果不佳的現狀,打造更加優化的陸海生態空間格局,提升連云新城城市品味。與此同時,通過建設海洋牧場、實施水產苗種增殖放流等方式,有效修復海洋生物資源。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計投入各類資金2億多元用于海洋牧場建設,投放人工魚礁39萬空方,獲批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1個,建成40平方公里海州灣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頒布全國首部海洋牧場地方性法規。為全面推進海洋牧場建設,我市正在加快編制出臺《連云港市海洋牧場總體規劃》,推動"一心、三區、四島"的海洋牧場建設與開發,通過融合資源修復、生態增殖、島礁休閑、文化科普、裝備制造等業態,爭創一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
三是全面深化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改革。"灣長制"是繼對江河、湖泊實行"河長制""湖長制"管理之后,我國開始探索推行的海洋環境治理新舉措。2017年,市委市政府積極響應國家要求,積極編制上報我市"灣長制"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市"灣長制"總體目標、組織形式及主要任務。我市編制的實施方案得到了國家海洋局及有關專家的高度認可,2017年10月,國家海洋局印發《關于開展"灣長制"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將我市列為國家第一批"灣長制"試點城市。自此,我市開展了以"灣長制"為抓手的海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機制的創新嘗試。經過一年多的推動,我市成立連云港市灣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擔任政委和灣長,構建了市、縣、鄉、村四級灣長體系,共成立各級灣長辦公室19個,任命各級灣長130名;編制出臺《灣長制工作考核辦法》《灣長制工作灣長履職辦法》《灣長制工作督查辦法》等相關配套制度,壓緊壓實各級灣長責任。市政府出臺了"2018年度灣長制重點工作任務清單",以海洋綜合管控、陸海污染防控、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六大類38項任務為抓手,系統推進海州灣海洋綜合治理。各成員單位、各縣區強化組織落實,合力推動,重點任務完成率達到95%以上。通過報刊、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媒介大力宣傳灣長制工作,在沿岸旅游景點及重點區域設置灣長公示牌73塊,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到灣長制工作中來。加強河道整治,全市水利部門累計投入資金約20億元,大力開展以河道整治為重點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市共整治各類河道219條615公里,整治村莊河塘826處,治理范圍內水體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建立分工明確、層次明晰、統籌協作的灣長制工作機制,完善考核辦法和指標體系,強化灣長制工作督查機制,對照《2019年度海州灣灣長制重點工作任務清單》,督查各縣區、各成員單位工作開展情況,深入現場,直擊問題,推動灣長制工作全面落實。強化監督考核和問責力度,對因灣長制工作推進不力造成重大生態環境損壞或負面輿論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加快河道"兩違三亂"專項整治,繼續推行"周巡查、旬督查、月通報、季會辦、年考核"督查模式,強化過程監管、跟蹤督查,定期將"兩違三亂"專項整治工作進展情況通報給市灣長辦,確保全市21條入海河流"兩違三亂"整治工作2019年底全面率先完成。同時強化陸海統籌,建立"灣長制"與"河長制"、"263"之間的協同聯動機制,實現河海共治,切實改善我市海洋生態環境。
我局將始終堅持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水環境保護底線,以"灣長制"為抓手,加強同河長辦、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黑臭辦等溝通聯系,以近岸海域、入海河流監測斷面水質提升達標為重要的量化考評指標,努力構建生態文明新格局。
在此,感謝宋玲利委員長期以來對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也希望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
2019年7月8日
聯系人:市生態環境局海洋處王麗杰
聯系電話:0518-855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