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14252575/2020-00072 | 信息分類: |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環境監測、保護與治理 / 通知 |
發布機構: | 市生態環境局 | 發文日期: | 2020-07-13 |
文號: | 連環函〔2020〕94號 | 主題詞: | |
信息名稱: | 對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第34314號提案的答復 | ||
內容概覽: | 關于在特色產業紫菜養殖和一次加工過程加強污染防治工作的提案 | ||
時效: | 有效 |
高健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在特色產業紫菜養殖和一次加工過程加強污染防治工作的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視,經細致研究,結合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管局協辦意見,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強調要以高質量為引領,持續改善連云港的水生態、水環境,打一場治水的攻堅戰、翻身仗,真正走一條經濟快速發展、生態非常良好的路子。我市相繼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掛帥的河長制、灣長制和斷面長制領導小組,特別是通過灣長制全面推進近岸海域和入海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先后召開全市河長制工作會議和灣長制工作會議,多次召開重點斷面斷面長會議,明確以“控源、截污、清淤、活水、綠岸”為主要任務,力爭實現市域河流國省考斷面全部達標,主要河道徹底消滅劣Ⅴ類水,推動全市水生態得到根本性好轉,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2019年,“十三五”時期6個考核監測點位,春季、夏季、秋季優良點位占比分別為100%、66.7%、66.7%,均無劣四類點位。年均值優良點位占比為100%,無劣四類點位,與2018年同比,年均值優良點位占比上升16.7個百分點。22個國控水質監測點位年均值優良面積比例為98.0%,三類面積比例為0.6%,四類面積比例為0.5%,劣四類面積比例為0.8%,與2018年同比,優良面積比例上升15.8個百分點,劣四類面積比例下降2.2個百分點。
下一步,我市將以灣長制為抓手,圍繞保障生態安全、保護資源、防治污染、治理環境、修復生態等重點領域,以更有效的制度、更健全的機制、更扎實的舉措,統籌海域使用、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治理,切實改善海州灣近岸海域生態環境。
一是深入實施灣長制,建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新機制。自2017年我市獲批國家首批灣長制試點城市以來,我市成立連云港市灣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擔任政委和灣長,構建了市、縣、鄉、村四級灣長體系,共成立各級灣長辦公室30個,任命各級灣長119名;編制出臺《灣長制工作考核辦法》《灣長制工作灣長履職辦法》《灣長制工作督查辦法》等相關配套制度,壓緊壓實各級灣長責任。出臺了“2019年度灣長制重點工作任務清單”,以海洋綜合管控、陸海污染防控、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六大類31項任務為抓手,系統推進海州灣海洋綜合治理。各成員單位、各縣區強化組織落實,合力推動,重點任務完成率達到95%以上。通過報刊、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媒介大力宣傳灣長制工作,在沿岸旅游景點及重點區域設置灣長公示牌73塊,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到灣長制工作中來。下一步,我市將優化完善分工明確、層次明晰、統籌協作的灣長制工作機制,完善考核辦法和指標體系,強化灣長制工作督查機制,對照《2020年度海州灣灣長制重點工作任務清單》,督查各縣區、各成員單位工作開展情況,深入現場,直擊問題,推動灣長制工作全面落實。對因灣長制工作推進不力造成重大生態環境損壞或負面輿論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二是堅持部門協同,全面加強紫菜養殖行業監管。2019年,灣長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灌云縣、贛榆區、連云區政府,徐圩新區管委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多部門建立協同的工作機制,全面加強紫菜養殖行業監管。一是合理布局、削減養殖用海規模。積極做好養殖用海空間布局,將養殖用海功能區調整納入到我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成果中,控制養殖用海面積,對紫菜養殖規模實施總量控制,原則上不再審批現有范圍以外新增紫菜養殖相關用海申請,對現有海域使用權到期的紫菜養殖用海,大幅減少續批面積,確保近岸海域用于紫菜養殖海域使用權面積,壓減至2016年水平(2016年紫菜栽培面積共計42.4877萬畝,其中贛榆區20.6萬畝,連云區16.5萬畝,灌云縣5.3877萬畝)。據市自然資源局提供,2018年-2019年紫菜栽培面積共計49.134萬畝,其中贛榆區28萬畝,連云區19.5萬畝,灌云縣1.634萬畝。另外,贛榆區投入漁業統籌資金500萬元,修編《贛榆區水域灘涂規劃》,科學規劃紫菜養殖區域。二是巡查執法,加大非法養殖清理力度。贛榆區制定了《贛榆區清理整治紫菜養殖違法用海工作方案》,開展拉網式排查,全面查清非法養殖紫菜海域范圍,呂潔區長2次帶隊出海督導清理整治紫菜養殖違法用海工作,縮減1602個區塊,折合面積6.4萬畝。連云區采取“嚴格紫菜養殖用海審批、開展非法紫菜養殖專項打擊清理、結合重點工程征用壓減紫菜養殖面積、強化宣傳教育引導”等措施開展紫菜養殖非法用海專項執法行動,共縮減面積3.9萬畝。通過各部門協同合作,提前完成紫菜養殖縮減面積工作任務,遏制了紫菜養殖無序失控現象,據農業農村局統計,2019年-2020年全市條斑紫菜養殖面積約37萬畝(贛榆縣19.4萬畝,連云區17萬畝,灌云縣0.5萬畝)。三是技術引導,加強規范養殖行為。合理劃定適宜的紫菜栽培海域和栽培面積,嚴控栽培面積及栽培強度,鼓勵引導紫菜栽培逐步向遠海遷移,促進集約用海,實現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加強對紫菜養殖過程中的投入品使用的管控,督促養殖戶科學養殖,減少收割后腐爛的殘體,確保海洋環境質量保持穩定,發揮紫菜改善海水質量的能力。通過媒體、宣傳欄及講座等形式宣傳科學的紫菜養殖方式,改變養殖漁民“靠海吃海”的傳統理念,繼續推廣玻璃鋼插桿養殖、紫菜翻板養殖等生態養殖新模式,合理密植、合理布苗、強化管理,以科學的養殖、管理促進增產增收;著力加強漁民組織化引導,鼓勵養殖漁民形成區域化漁民自助組織,在組織內部加強管理、強化自律,以逐步推行規范化養殖模式。四是監測監控,強化海洋環境預警預報。提前謀劃,科學設置,選擇徐圩新區(埒子口鄰近海域)、連云區(臨洪河口鄰近海域)、贛榆區等3個紫菜養殖密集區實施專項監測,共設置18個監測站點(各設置靠近岸邊和遠離岸邊兩個對照點),從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實施紫菜生長前、中、后期養殖區海水水質監測工作,根據監測結果,深入分析、科學評價水質現狀,適時發布紫菜養殖區水質監測專報,截至目前已發布信息專報10期,監測結果顯示紫菜養殖區與對照點水質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三是持續開展專項整治,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工作。我市持續開展燃煤鍋爐整治,按照“污染防治攻堅戰”減煤工作要求,我市已于2017年底完成10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拆除,2019年底完成35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替代工作。目前,我市紫菜養殖加工企業(使用鍋爐)共208家,主要分布在灌云縣、贛榆區、連云區等沿海縣區。紫菜企業養殖、加工過程中需要進行保溫、烘干操作,自建有鍋爐等設備提供熱能,經統計共299臺鍋爐,贛榆區125臺、連云區100臺、灌云縣74臺。其中,259臺使用生物質燃料,占比86.6%;21臺使用天然氣燃料,占比7%;19臺計劃改造使用電能,占比6.4%。
四是摸底排查污水處理現狀,引導企業化零為整。2019年底,我市在省生態環境廳的統一部署下,組織開展我市入海排污口排查工作,在排查過程中發現我市沿海存在大量與紫菜加工行業有關的排污口,為全面摸清全市紫菜加工企業分布、污水治理、排口設置等情況,組織縣區對轄區內紫菜加工企業開展全面排查。排查發現,我市共計紫菜一次加工企業共計267家,贛榆區135家,其中柘汪鎮64家,海頭鎮33家,石橋鎮30家,宋莊鎮1家,青口鎮7家;開發區猴嘴街道1家;連云區94家,其中宿城街道17家(4家未生產),云山街道16家,板橋工業園5家,高公島街道35家,板橋街道21家;徐圩新區5家(2家已停產,2家已拆遷,1家被查封);灌云縣32家,集中在圩豐鎮和楊橋農村。再生產加工企業已基本配備污水處理設備,廢水經處理后直接或間接排入入海溝渠。2020年,為減輕紫菜一次加工廢水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贛榆區提出規劃柘汪鎮、海頭鎮、青口鎮等3個紫菜加工集中區,實現紫菜集中加工、廢水集中處理。下一步,將牽頭制定紫菜一次加工企業含鹽廢水排放標準,探索推動建立紫菜質量分級標準,提升全市紫菜品牌效應和知名度,推動紫菜產業健康發展。
海洋是實現我市“高質發展,后發先至”最大優勢、最大潛力和最大空間。今年,我市作為四個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試點城市(錦州、連云港、上海、深圳),率先開展規劃編制工作,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按照“貫通陸海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總體要求,以“管用、好用、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對未來一個時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頂層設計和全面系統謀劃,對“十四五”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任務作出部署安排,為全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改善提供切實可行的規劃指引。
在此,感謝高健委員長期以來對我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也希望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
2020年7月13日
聯 系 人:市生態環境局海洋處 張晴
聯系電話:18961395366(543388)
抄 送:市政府辦、市政協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