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14252575/2021-00054 | 信息分類: |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其他 / 報告 |
發布機構: | 市生態環境局 | 發文日期: | 2021-06-08 |
文號: | 無號 | 主題詞: | |
信息名稱: | 2020年度連云港市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報告 | ||
內容概覽: | 2020年度連云港市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報告 | ||
時效: | 有效 |
根據《2020年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要點》《2020年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方案》和《2020年江蘇省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實施方案》工作要求,2020年我市共組織實施近岸海域海水、生物多樣性、海水浴場、海洋垃圾、田灣核電站周邊海域海洋放射性、直排海污染源等7個專項監測工作,各類監測點位100余個。
1.2020年,我市近岸海域海水符合優良(一、二類)面積比例為67.2%,國考點位年均優良比例為66.7%。
2.2020年,我市連島海濱浴場和連云港蘇馬灣海水浴場質量等級為優或良的頻次為85.7%,較2019年有較大幅度上升,游泳適宜度較2019年明顯提升。
3.2020年,全市14家直排海污染源中有11家達到相應環境標準要求,占比為78.6%,主要超標項目為懸浮物、總磷、總氮。與2019年相比,達標率持平。
4.2020年,田灣核電站周邊海域放射性處于正常水平,流出物種類并無明顯變化,流出物排放總量變化幅度處于正常范圍以內。
5.2020年,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優Ⅲ類比例80.0%,較2019年提升46.7個百分點。主要污染物(指標)為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和氨氮,以生活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為主。
6.2020年,連云港市連島東海域大塊海洋漂浮垃圾個數為32個/ km2,較2019年減少81.5%;中小塊垃圾個數為1480個/ km2,較2019年減少18.9%;垃圾密度為1.48kg/ km2,較2019年增加27.6%。海面漂浮垃圾主要來源于陸地,少部分來源于海上活動。
連云港市連島海濱浴場海灘垃圾個數為160000個/ km2,密度為1509 kg/ km2;連云港市贛榆區石橋鎮大沙村海灘垃圾個數為424000個/ km2,密度為12880kg/ km2。海灘垃圾主要來源于陸地。
7.2020年,調查共鑒定出浮游植物6門96種,其中硅藻門74種,占全部種類的77.1%,處于絕對優勢,主要優勢種為中肋骨條藻、束毛藻、尖刺偽菱形藻、夜光藻。其次為甲藻門16種,占全部種類的16.7%。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為9.11×105細胞/立方米。
浮游植物多樣性指數在0.96~3.91之間,平均值為2.14,多樣性級別為“較豐富”,其中級別為豐富和較豐富的測點比例共為71.4%。
2020年,調查共發現浮游動物7大類31種(不包括14種浮游幼蟲)。其中橈足類種類最多,為15種,占全部種類的48.4%,主要優勢種為小擬哲水蚤和紡錘水蚤;其次為水母類,為9種。
大型浮游動物平均密度為30.3個/立方米,中小型浮游動物平均密度為1915.4個/立方米。大型浮游動物平均生物量為25.74克/立方米。
大型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在0.54~2.72之間,平均值為1.90,多樣性級別為“一般”,其中級別為較豐富的測點比例為57.1%。中小型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在0.17~3.09之間,平均值為1.94,多樣性級別為“一般”,其中級別為豐富和較豐富的測點比例共為35.7%。
2020年,調查共發現大型底棲動物5門13種,其中多毛類6種,占全部種類的46.2%,處于優勢,主要優勢種為異足索沙蠶、長吻沙蠶、菲律賓蛤仔。大型底棲動物平均密度為18個/平方米,平均生物量為2.51克/平方米。
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指數在0.00~2.24之間,平均值為0.51,多樣性級別為“貧乏”,其中級別為較豐富的測點比例為7.1%。
2020年,調查共發現潮間帶生物5門29種,其中軟體動物13種,占全部種類的44.8%,處于優勢,主要優勢種為泥螺、牡蠣、光滑河籃蛤、藤壺等。平均密度為271個/平方米,平物量為48.30克/平方米。
潮間帶生物多樣性指數在0.00~1.86之間,平均值為0.92,多樣性級別為“貧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