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 型
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技術方法主要包括源清單法、源模型法和受體模型法,每種技術方法或者方法組合都有特定的適用范圍。
源清單法:根據排放因子及活動水平估算污染物排放量,據此排放量識別對環境空氣中顆粒物有貢獻的主要排放源。
源模型法:以不同尺度數值模式方法定量描述大氣污染物從源到受體所經歷的物理化學過程,定量估算不同地區和不同類別污染源排放對環境空氣中顆粒物的貢獻。
受體模型法:從受體出發,根據源和受體顆粒物的化學、物理特征等信息,利用數學方法定量解析各污染源類對環境空氣中顆粒物的貢獻。
源模型與受體模型聯用:對復合污染特征較為明顯的城市或區域,可使用源模型與受體模型聯用法對顆粒物來源進行詳細解析。
建 議
解析常態污染下顆粒物的來源,為制定長期顆粒物污染防治方案提供支撐,建議使用受體模型法;細顆粒物(PM2.5)污染突出的城市或區域,建議受體模型和源模型聯用。
解析重污染天氣下顆粒物污染的來源,為顆粒物重污染應急響應決策提供支撐,建議受體模型和源模型聯用;同時基于在線高時間分辨率的監測和模擬技術,開展快速源識別。
評估顆粒物污染的長期變化趨勢和控制效果,建議使用受體模型法。
評估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的環境效益,建議使用源模型法。
對于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基礎較好的重點區域,如京津冀地區等,建議在動態更新污染源清單的基礎上,采用源模型和受體模型聯用解析本地和區域的顆粒物來源;其他城市或區域根據自身條件,以受體模型法為基礎開展顆粒物來源解析工作,并逐步建立顆粒物源成分譜、詳細的動態源排放清單和模型聯用的方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