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14252575/2019-00001 | 信息分類: |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 / |
發布機構: | 市環保局 | 發文日期: | 2019-01-10 |
文號: | 無號 | 主題詞: | |
信息名稱: | 2018年工作總結及2019年工作計劃 | ||
內容概覽: | 2018年工作總結及2019年工作計劃市環保局(2018年12月31日)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環保局全面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暨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推進會議精神,深入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中心,全面加快污染防治進程,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進環境執法監管,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 ||
時效: |
市環保局
(2018年12月31日)
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環保局全面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暨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推進會議精神,深入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中心,全面加快污染防治進程,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進環境執法監管,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對照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高質發展后發先至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的工作目標、工作任務,結合本單位工作實際,現將2018年工作主要開展情況以及2019工作計劃報告如下。
一、2018年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開展情況
(一)環保體制機制不斷優化。在組織體系上,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及河長制、斷面長制、灣長制等領導機構。在全國率先建立起市縣(區)政府一把手分管環保的工作機制,明確市縣(區)兩級政府主要負責人分管環保工作。在工作重點上,以改善環境質量為中心,實施《生態環境高質量三年行動計劃》和污染物收集、污染物處理、清潔能源供應、監測監控等“四個能力”提升方案,全方位推進污染防治進程。在考核導向上,強化考核指揮棒作用,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在年度績效考核中的權重,考核分數增加1倍。在監管力量上,全國率先、省內首家成立生態環境犯罪偵查支隊,進一步加強對生態環境犯罪的打擊及威懾。同時,為加強環境監管,從全市公務員隊伍中抽調9名優秀骨干充實一線環保力量。
(二)環保督察整改有效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我市的6個重點事項基本整改到位,交辦的168個環境信訪件已全部辦結并基本整改完成。共責令整改問題企業176家,關停取締147家,立案處罰67家,罰款431.3萬元,移送行政拘留3件,拘留4人,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3件,問責39人。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的問題已完成整改方案的制定,截至目前,交辦我市的32批214件信訪事項已全部辦結,其中,整改完成162件,正在按流程實施銷號,正在整改36件。“回頭看”期間及整改工作中,共立案處罰企業85家、罰款額870.375萬元、責令整改企業190家,約談12人,問責60人。
(三)“三線一單”成果不斷深化。積極推進戰略環評和“三線一單”成果落地,以此指導石化基地、徐圩港區規劃及規劃環評的編制和審查,充分體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使空間布局和發展規模得到進一步優化。贛榆港區規劃環評于2018年10月順利通過部級審查,盛虹煉化項目環評報告于12月12日獲生態環境部批復。重點發布“一張底圖”,出臺“四項制度”,建立“一個平臺”,即發布生態環境管理底圖;出臺生態紅線管控制度、環境質量底線管控制度、資源利用上線管控制度和負面清單管控制度;建立“三線一單”環境大數據管理平臺。同時,按照“三線一單”管控要求,印發《連云港市化工產業建設項目環境準入管控要求(2018年本)》,源頭控制落后產能,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倒逼化工園區產業轉型升級。
(四)空氣質量保持全省前列。開展以“減煤、控源、管車、降塵、禁燒”為主的精細化管控,共整治10蒸噸/小時以上燃煤鍋爐56臺(全市共74臺,省下達任務為10臺);完成鋼鐵、水泥等行業深度減排項目19個(省下達任務為15個),3家發電企業、2臺130蒸噸/小時燃煤鍋爐完成“煙氣脫白”,重點行業289家企業完成VOCs整治;全面供應國六標準汽柴油,港口及內河航運碼頭基本實現岸電全覆蓋,市區新能源及清潔能源公交車占比93.66%,居全省前列;狠抓建筑施工工地、拆遷工地揚塵管控,市政府領導多次對揚塵問題進行檢查、督辦;持續加強秸稈禁燒管控,全年未出現因秸稈焚燒導致的污染天;全力解決群眾身邊的污染問題,全年整治餐飲單位4358個(省下達任務為104個);建成高空高清視頻監控點位403個,市區48個鄉鎮/街道正在安裝空氣質量監測設備,科技管控、精準管控水平進一步夯實;持續加大督查、問責力度,聯合市紀委對相關縣區負責人進行約談,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問責。截至12月31日,在去除沙塵影響的情況下,全市PM2.5濃度44微克/立方米,完成省下達的PM2.5濃度下降1微克/立方米目標任務;空氣優良天數275天,空氣優良率77.2%,排名全省第2。
(五)水體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以“河長制”“灣長制”“斷面長制”為載體,制定實施《連云港市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提升方案》、《連云港市提升污水收集處理能力三年行動計劃》,與淮安、宿遷、鹽城等市簽訂流域橫向生態保護合作及跨界水環境區域補償協議,深入推進各類水環境治理工程建設,全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65.5萬噸/日、配套管網達1400公里,城市和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分別達到100%和96%。全市2065家規模化養殖場已有1830家完成整治任務。完成沙汪河等4條重污染河流1百余公里清淤工程。建成河流生態浮島1.45萬平方米,基本建成城市尾水凈化生態濕地398.7萬平方米,流域水生態系統逐漸完善,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區域補償資金較去年同期減少65%。1-12月份,全市22個地表水國省考斷面劣Ⅴ類全面消除。15條入海河流水質明顯改善,均值為劣Ⅴ類的河流為4條,比去年減少2條。其中排淡河、朱稽河、沙汪河單月測值分別自6月、7月消除劣Ⅴ類,12月單月所有河流全部消除劣Ⅴ類。近岸海域水質持續向好,12個點位3次監測優良率分別為33.3%、66.7%、91.7%。特別是最近1次監測首次全部達標,其中Ⅰ類水質點位10個,全年均值優良率為66.7%,較2017年上升33.4個百分點。
(六)化工園區整治力度空前。灌河口4.18事件發生后,對“兩灌”化工園區201家化工企業實施全面停產整治,立案查處環境違法問題112個,查處刑事、行政案件7起,逮捕4人,刑事和行政拘留13人。按照省政府化工園區整治方案和省廳園區企業復產標準,印發整治工作方案,推動企業實施綜合整治,對治理無望的堅決予以關閉。嚴格復產標準和程序,明確復產企業須經市縣環保、安監、消防等部門現場核查,并經部門主要負責人、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市政府相關領導等9人共同簽字同意后方可復產。目前,“兩灌”園區近200家企業中僅有8家企業通過現場核查(僅5家恢復生產),65家企業進入取締關停程序。園區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實現供熱全覆蓋,新建灌南縣金圓等4個危廢焚燒設施,全市已形成8.29萬噸/年的危廢焚燒和2萬噸/年危廢填埋處置能力,污水處理能力達12萬噸/日。1-12月份跟蹤監測結果顯示,園區主要河道水質逐步向好,水質達標率由原來的10%提高到70%。園區化工異味明顯減輕,廢氣擾民問題減少90%。
(七)生態文明建設亮點紛呈。東海縣被評為江蘇省第一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成21個省級生態文明示范鄉鎮(街道)和10個生態文明示范村,建成國際生態“綠旗”學校7所,國家級綠色學校1所,居全省前列。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紅線,全市共劃定11類67塊生態紅線區域,陸域保護面積1698平方公里,占全市陸域面積的22.3%。先后出臺了“一規劃兩辦法”,完善生態紅線保護制度體系。截至目前,累計爭取省級財政生態轉移資金5.25億元,開展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完成東疏港中云臺山路塹整治項目、墟溝林場黃草溝關閉塘口治理等項目,實現生態復綠。加強濕地保護工作,新建濕地保護小區5個,總面積2836公頃,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50%。
(八)環境監管執法精準高效。全面提升環境執法監管水平,環保、公安、檢察等部門建立健全司法聯動機制,嚴格執法,重拳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市共出動24491人次,檢查企業8531廠次,實施環境行政處罰845件,同比上升4.84%;處罰金額11466.76萬元,同比上升115.96%;運用新環保法配套辦法查處環境違法案件317件。嚴格落實污染源日常監管領域“雙隨機”檢查,結合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工作、違規建設項目清理和大氣污染管控,共檢查監管污染源1608家次,發現整改環境問題624個,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312個,推動解決一批重點環境問題。開展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排查發現的22個問題和生態環境部督察交辦的25個問題中,除保護區劃分調整和水源地核銷等需要省級審批的問題外已全部整改完成。加快化工園區監測預警,全市共298家企業市控污染源和化工企業完成自動監控安裝聯網。推動有動力污染處理設施用電監控建設,全市共351家完成現場用電監測點位勘察工作,246家完成安裝聯網,230家投入運行。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環境保護壓力依然較大。發展方式仍然較為粗放,單位GDP能耗、水耗、土地開發強度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相對較高,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仍需較長時間,部分區域產業結構布局與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環境質量改善任重道遠。我市河流處于下游末端位置,水質受上游影響較大,問題依然突出。截至目前,全市尚有4個應達而未達“優三類”考核斷面和4條均值仍為“劣五類”的入海河流。受PM2.5和臭氧超標等因素影響,今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同比出現下滑,部分縣區PM2.5濃度全省排名靠后。
三是環境風險隱患不容忽視。化工園區和化工企業仍然是環保工作的最大風險隱患,超標排放、偷排偷放、違法生產等問題屢被曝光。農藥、化肥超量使用,農村面源污染隱患不少。涉及環境保護的一些重大項目引起的“鄰避效應”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潛在風險點。
四是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保基礎設施歷史欠賬較多,城鄉集中供熱率普遍較低,清潔能源供應不足,污水收集率明顯偏低,城鄉生活垃圾處置能力有較大缺口,固體廢物、工業污泥處置體系及終端處置能力還需提高。
二、2019年環境保護工作思路
2019年全市環境保護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中央和省、市委最新部署要求,進一步提高標桿、優化思路、完善舉措,堅決扛起“生態環境高質量”的責任擔當。總的要求是,圍繞“一個總體目標”、抓住“兩個關鍵要素”、打好“三大保衛戰役”、突出“四個全力以赴”。
圍繞“一個總體目標”。這個總體目標就是實現“生態環境高質量”。到2020年,全市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優化,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5%,空氣優良率達到80%以上。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72.7%,城區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國省考斷面及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類。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90%以上。化工園區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自然生態保護與修復得到加強,生態紅線和空間占國土面積比例達23%以上。生態文明“四級同創”取得明顯成效,建成一批生態文明示范區。
抓住“兩個關鍵要素”。緊抓環境質量改善和污染物總量控制雙管控,積極運用環保倒逼機制,落實排污許可證、水環境區域補償和污染物總量掛鉤財政政策,不斷加大治水、治氣、治土工作力度,著力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步改善環境質量。力爭2019年底三類以上水體達到72.7%,空氣優良率達78%以上,PM2.5濃度與2015年相比下降22%以上,降低至43微克/立方米以下。
打好三大保衛戰:
1、打好藍天保衛戰。一是抓好秋冬季綜合治理。繼續落實好《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實施重污染天氣應急時,組織好列入應急減排措施清單的999家企業的停限產工作,適時擴充應急管控措施企業清單。配合做好生態環境部、省生態環境廳在我市開展的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強化督查。二是強化精細化管控。在各功能板塊、各化工園區、大浦工業區等敏感地區建成9套全參數空氣質量監測設備,在市區所有鄉鎮/街道建成39套PM2.5監測設備,利用好高空高清視頻監控,實現空氣質量立體化、無死角監控。定期對市區各鄉鎮、街道PM2.5濃度進行排名,并通報、約談落后的地區。繼續建設1-2套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設備。三是全面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結合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全面參與區域聯防聯控。2019年底前,完成所有“散亂污”企業的綜合整治,4家鋼鐵廠全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淘汰連云港堿業有限公司18MW發電機組,74臺10蒸噸/小時以上燃煤鍋爐全部整治完成,17家市區重點異味排放企業基本消除異味擾民問題,確保我市污染物排放總量進一步降低。
2、打好碧水保衛戰。一是做好重點行業水污染防治。推進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糞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油站雙層罐或防滲設施改造以及港口、船舶、碼頭污染防治等水污染防治重點項目,2019年底前全市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治理率達90%以上,基本完成全市加油站地下油罐更新改造,切實解決面源污染問題,全面完成“水十條”年度重點工作及總量減排任務。二是做好斷面達標整治。全面落實系列整治方案,實施“一河一策”、“應急治標+長效治本”等整治措施,充分發揮高層領導作用,強化督辦問責,確保22個省級以上地表水考核斷面全面消除劣Ⅴ類,Ⅲ類水質斷面不低于16個。三是做好污水集中處理。落實污水收集處理能力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贛榆新城6.5萬噸/日污水處理廠、2萬噸/日城南污水處理廠二期等工程建設,推進鄉鎮及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實現市區污水管網和鄉鎮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全運行;推進工業聚集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全市49個工業聚集區全部實現污水集中處理達標排放,并逐步實施一級A提標改造,繼續開展涉氟、涉磷等行業專項整治,確保企業廢水達標排放。四是做好入海河流及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全面落實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提升方案,有序推進473項整治工程的實施,進一步加大截污納管、清淤疏浚及排污口排查整治力度,對不達標河流責任人約談會商,優化閘壩控制,建立合理的生態補水機制,切實改善入海河流水質,降低水環境補償金額,確保2019年15條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類。
3、打好凈土保衛戰。一是摸清污染狀況底數。深入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推進26家關閉搬遷化工企業遺留地塊和列入采樣清單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完成530家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二是嚴控土壤污染風險。劃定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實施分類管理措施。落實建設用地土壤污染調查評估制度,逐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開發利用負面清單。落實《污染地塊環境管理聯動實施方案》,加強環保、經信、國土資源、規劃等部門聯動監管,嚴防污染地塊流轉和開發利用。三是有序開展土壤修復。積極推進東海縣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從源頭防控、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能力建設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先行。落實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以耕地和工業污染場地為重點,推進江化南路、新海路地塊土壤治理與修復工程。四是嚴格固危廢管理。加強產廢和經營處置企業的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工作,確保規范化管理達標率80%以上。實施“減存量、控風險”專項行動,降低產廢企業特別是化工企業危廢貯存量,力爭實現長期貯存危廢零庫存。啟動灌云光大一期3萬方剛性填埋、徐圩中節能一期7.03萬方鋼性填埋項目、三吉利公司6萬噸廢鹽處置利用等項目建設,完善危險廢物處置利用體系。
突出“四個全力以赴”:
1、全力以赴推進污染源頭治理。一是推進空間結構優化。不斷深化“三線一單”管理,強化環評引領,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推進“多規合一”。強化紅線意識,嚴格管控各類開發活動。大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構建生態廊道,提升綠化水平和檔次,高標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創成1-2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15個以上生態文明示范鎮村。二是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加快推動工業布局調整,堅決騰退化解落后產能,積極承接省內外、沿江區域技術水平先進的化工、鋼鐵產業轉移。嚴格按照省市化工園區整治方案和化工企業復產環保要求,深入推進化工園區整治,對達不到安全環保生產條件的化工企業堅決不予復產,倒逼化工企業轉型升級發展。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清潔化改造,加快構建現代綠色產業體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產業結構綠色轉型。三是推進能源結構優化。認真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機制,加快推進清潔能源發展和使用,著力削減非電行業用煤總量,減少直接燃燒、煉焦用煤及化工原料用煤。全面推進燃煤鍋爐整治,2019年底前,65蒸噸/小時及以上燃煤鍋爐全面達到超低排放標準;35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全部淘汰或實施清潔能源替代。
2、全力以赴推進環保督察整改。一是深入推進整改。認真對照《整改方案》涉及我市的5項個性問題,逐條梳理、逐項對應。確保灌云臨港產業區3家化工企業關停到位,加快委外處置進度,確保“兩灌”化工園區超期貯存的廢鹽類危險廢物9421噸于2019年12月底前處置完畢;加快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實現園區集中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雨水、污水、主要河道水質自動在線監控安裝,綜合管廊、雨水明渠建設等全部完成。二是強化督導問責。加大整改落實工作的督導檢查力度,制定督導檢查工作方案,按照“件件責任清,反彈必追究”的原則,逐件落實責任,實行掛賬督辦、專案盯辦、跟蹤問效,定期調度進展情況。采取專項督查、明察暗訪等方式,全面掌握整改進度。對未按要求完成整改任務、問題仍然突出、污染出現反彈、污染物超標排放的地方和部門,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三是完善長效機制。堅持目標導向,在深化突出環境問題整改、推進生態修復、清理違規建設項目、嚴格環境執法監督管理等方面不斷強化措施,舉一反三,加快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鞏固整改成果。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嚴格督導檢查、嚴肅責任追究、及時公開信息等5個方面強化組織保障,確保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3、全力以赴推進環保機構改革。一是完成市級環保職能整合及人員編制劃轉。結合國家大部制改革,積極整合市級發展改革、國土資源、水利、農業、海洋等部門環境保護職責,并做好相關部門的人員劃轉工作,確保2019年1月底前基本完成市級環保機構改革。二是完成市級環保部門內部機構調整及人員調配。完成市級環保部門“三定”方案,明確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職能和內設機構。按照“三定”方案完成機關內設處室和直屬機構的設立,合理配備人員,保證各處室和單位正常運轉。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和執法隊伍建設,采用公開招考、公務員調任等多種方式引進人才。三是完成縣區環保機構上劃工作。按照省生態環境廳的部署和要求,加強與市編辦、人社、財政等部門溝通配合,及時啟動市、縣(區)兩級環保機構改革,在規定的時間節點完成機構上劃、人員劃轉、資產劃撥等工作,確保2019年2月底前基本完成縣區環保機構改革。
4、全力以赴推進環保能力提升。一是加大環保投入。推進落實環境保護“四個能力”提升計劃,積極爭取上級專項資金和市本級財政支持力度,確保用于生態環保的財政支出穩定增長。深入推進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生態環保領域。規劃建設控源截污等一批重大環保基礎設施項目,尤其要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提升污水處理水平。二是強化科技支撐。運用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創新管理方式,提高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和監管效率。圍繞臭氧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危廢處置、近海養殖污染治理等領域,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注重對新型污染物進行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加快推廣應用最新技術,實施綠色化循環化改造,優化企業工藝流程,推動清潔生產。三是完善制度保障。認真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和生態環保制度綜合改革要求,深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交易、重點斷面區域補償等制度,用好經濟杠桿,把環保要求更直接地體現在市場預期、市場交易中,推動各類主體主動治污減排。強化戰略環評成果運用,探索更多創新舉措。創新環保監管執法模式,暗訪和曝光經常化,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聯動,鑄就“鋼牙利齒”,重拳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形成強大震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