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14252575/2022-00006 | 信息分類: |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環境監測、保護與治理,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其他 / |
發布機構: | 市生態環境局 | 發文日期: | 2022-01-03 |
文號: | 無號 | 主題詞: | |
信息名稱: | 2021年度工作總結和2022年度工作計劃 | ||
內容概覽: | 2021年度工作總結和2022年度工作計劃 | ||
時效: | 有效 |
一、2021年度工作總結
(一)大氣環境質量歷史最優。全市PM2.5濃度31.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3.5%;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83.8%,同比上升4個百分點;兩項指標均達2013年以來歷史最優水平。568項重點工程項目和3887個重點工作任務全部完成。實現4家鋼鐵企業有組織廢氣超低排放,完成72家企業VOCs綜合治理,整治各類工業爐窯116臺。規范機動車尾氣檢測市場,立案查處機動車環檢機構違法行為20起;開展機動車尾氣路檢路查、入戶檢查3569輛次;累計淘汰國Ⅲ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1855輛。強力推進散煤治理,在全市注銷經營范圍含“煤炭”企業115家,摸排出2.36萬家居民存在散煤取暖或使用情況。全市92個鄉鎮街道實現空氣質量監測全覆蓋,通過“人防+技防”解決875個大氣環境突出問題。提升點位長履職成效,累計約談鄉鎮街道點位長37人次。
(二)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全市22個國考斷面優Ⅲ類水質比例86.4%,45個國省考斷面達到或優于Ⅲ類水標準比例為86.7%,高于省定考核目標;主要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Ⅴ類,15處直排海污染源全部達標排放,近岸海域優良海水面積為88.7%,達到省考核目標且沿海三市最優。建立直通“斷面長”工作機制,每月向市級斷面長書面匯報水質情況。對國考斷面沿線開展“首季爭優”、“春夏攻堅”和“提升汛期水質”等3輪專項幫扶行動。開展攔蓄差水治理及農田退水管控,有效防范汛期水質下降。嚴控陸源污染物排海總量,制定《連云港市近岸海域污染物削減和水質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全面推進入海排污口監測溯源整治。
(三)治土治廢取得顯著成效。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穩定在100%。全市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順利收官,獲得省級優秀等次。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市已完成行政村1312個、自然村2008個,行政村、自然村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分別達90%和46%,排名蘇北五市第一,超額完成省、市高質量考核任務。開展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控體系建設工作,累計完成317家涉廢企業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控系統申報。全市已投運的危廢集中處置能力達到12.29萬噸/年,形成焚燒處置、柔性填埋和剛性填埋等多種處置方式,現已滿足我市危險廢物處置需求。
(四)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完成全市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共調查到物種3673種,數量處于全省第一梯隊。積極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修編《連云港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2021-2025)》。贛榆區獲評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開發區、徐圩新區入選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連云區、徐圩新區正式啟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豪森藥業創成國家級綠色工廠。建成國際生態“綠旗”學校11所,國家級綠色學校1所,省級綠色學校137所,綠色創建居全省前列。推進生態緩沖區建設,完成石梁河水庫生態緩沖區大型人工濕地1處,新建生態護坡及水源涵養林2處。
(五)環境執法監管更加嚴格。全市環境行政處罰實現“三個同比上升”,其中下達處罰決定書471件,同比上升27.4%,處罰金額7326.1萬元,同比上升28.1%,有力打擊了一批環境違法行為。對3841家企業開展環保信用評價,對信用等級低的企業實施差別化污水處理費。首輪中央環保督察反饋8個事項和382個信訪問題全面通過整改銷號;國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4個問題以及省警示片3個問題,已完成整改并通過現場核查驗收;省環保督察交辦的30個事項已完成整改26項。
二、存在問題
空氣質量改善壓力大。2021年,因保障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要求,北方城市環保治理力度空前,我市秋冬季空氣質量受污染傳輸影響預測將大幅減少。在能耗雙控的背景下,本市內源管控力度不斷加強,我市空氣質量大幅改善。預測2022年空氣質量改善余量收窄,加之“十四五”期間盛虹等重大項目投產運行,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增大,嚴重制約我市大氣環境質量改善,2022年空氣質量改善壓力大。
三、2022年工作計劃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提高生態環境質量,PM2.5濃度降至31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率達到81.5%以上;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圍繞目標,重點落實好“六大任務”:增藍天、保碧水、護凈土、優生態、嚴執法、強服務。
(一)增藍天。一是強化工業污染治理。推動石化、火電、鋼鐵、水泥、玻璃等重點行業持續開展深度治理,落實深度減排措施。推動重點行業企業治氣能力升級,創建培育A級、B級企業10家。開展“散亂污”清理整治“回頭看”,確保“散亂污”動態清零。二是強化面源污染治理。持續推進散煤清潔替代工作,完成花果山街道、連云街道等地散煤治理工作。加強“定點、定時、定人、定責”管控,強化露天焚燒管控。持續機動車船尾氣污染防治,淘汰國Ⅲ及以下排放標準中重型柴油車1000輛以上,開展工業企業高排放非道機械清零或提標改造。推進餐飲、汽修噴漆等“綠島”項目建設。三是提升污染應對能力。綜合運用鄉鎮大氣PM2.5濃度監測設備、顆粒物和VOCs走航監測、尾氣遙感監測、衛星遙感監測等技術手段,借助“一市一策”專家技術力量,推進全市大氣環境質量科學化、精細化管控。組織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探索碳達峰路徑,開展低碳宣傳。做好環境健康試點工作,完成徐圩環境健康風險管理監控平臺建設。
(二)保碧水。一是推進治水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管網排查、空白區污水管網建設、排水戶雨污分流改造及城區河道污水直排口整治工作,查漏補缺工業園區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確保達標排放,加快推進恒隆、墟溝、浦南等污水廠擴建工程建設。二是嚴控陸源污染物排海總量。建立入海直排口管控責任體系,落實入海排污口備案制度。三是嚴控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年底前實現90%的行政村建有污水處理設施。加大秸稈離田利用,推進生態截流溝渠建設,降低農田回歸水影響。四是推進海洋監測監控網絡建設。加強水質預警監測,建設海上在線監測監控設施,積極申報“美麗海灣”試點建設項目,持續改善我市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
(三)護凈土。一是強化土壤污染防治攻堅。土壤重點監管企業建立污染隱患排查制度,完成廠區土壤、地下水自行監測。加大對受污染耕地動態管控力度,嚴防外源污染。加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開展土壤污染風險評估和治理修復。二是加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開展已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回頭看”,年底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率達75%以上。推進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農藥化肥減量化、農用薄膜整治和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完成80個農村黑臭水體的治理。三是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更新重金屬全口徑清單,推進重金屬污染物減排。四是提升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督促企業做好網上申報工作,確保系統申報率達95%以上。探索危險廢物小微收集點試點工作,進一步解決產廢量小的企業收集、處置難題。
(四)優生態。一是強化全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主題宣傳活動,繼續開展全市域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積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工作。二是持續開展綠盾專項行動。強化生態監測,探索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等先進技術手段,提高對生態紅線區域和各自然保護地監管保護力度。嚴格落實“綠盾行動”經驗成果。三是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創建工作。完成《連云港市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2021-2025)》編制,力爭在2023創成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開展第四批省級生態文明示范鄉鎮(街道)、村(社區)申報。
(五)嚴執法。一是深入開展督察整改。對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事項進行回頭看,防止死灰復燃。全力以赴做好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迎檢工作。加快推進省環保督察整改事項。摸排梳理近兩年生態環境部交辦的重點信訪件,列出清單逐個回頭看,確保有效下降全市信訪量。二是推進生態環境信用體系建設。繼續開展環保示范性企事業單位評定,根據企事業單位環保信用評價結果實施多部門聯合獎懲,落實差別化污水處理費、綠色金融信貸等政策,同時與司法部門密切配合,深入推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三是全面推進市級及以下工業園區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根據管理成效對縣鄉級工業集中區分類提出優化整合提升措施。
(六)強服務。一是開展連云港市“三線一單”實施跟蹤評估試點工作。全面評估“三線一單”實施成效,探索“三線一單”促進減污降碳協同管控路徑。二是探索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環境管理制度體系。加強固定污染源生態環境管理,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排污許可證核發“兩證合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探索排污許可制與環境執法、自行監測制度的協同與閉環。三是提高建設項目服務水平。以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為重點,通過簡化環評、建設“綠島”、落實綠色金融政策,幫助企業減負擔降成本。